
諮商心理師破除迷思:心理諮商和聊天有什麼不同?不都是「情緒宣洩」嗎?
]
文:余佳容諮商心理師
當我有困擾時,找我的閨蜜喝個下午茶訴訴苦,不是也能暫時解我的心頭悶,為什麼還要花錢去找一位不認識的人做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跟一般聊天都能達到「情緒宣洩」的效果,就像你和同事一起罵了老闆今天有多機車,當你抱怨完一個人之後,心情特別舒爽,就又能再戰幾天了,這就是「情緒宣洩」。
然而心理諮商最主要並不是在讓你情緒宣洩,是幫你宣洩完後自我察覺走出瓶頸,找出問題的原因。
心理師正在聽出你「話中的話」
諮商心理師的訓練讓我們能聽出你「話中的話」,這正是解決問題亦或是自我探索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心理學中稱之為「覺察」。
例如「我真的非常生氣我爸每次都罵我成績考很差!」一般朋友可能就會說「你爸真的很機車,他是不是對你太嚴格?」
而心理師聽到的是話中的話,例如「你爸好像只在意你的成績,不關心你的功課,除了生氣,還有失落以及你強烈想要感受被愛的感覺。」
心理師不會隨便給建議
當你還沒了解一個人時,隨便給建議是一件危險的事情。諮商心理師並不是不給建議,是不「隨便」給建議。
例如「我真的非常生氣我爸每次都罵我成績考很差!」時,一般朋友可能會說,「那你下次先不要馬上跟你爸說成績」(或是立馬給其他建議),你我皆無法保證,這建議是否真的適合他。
心理師會評估了解,這句話背後到底想要表達什麼、父女互動如何、他們是否曾經討論過此話題後等等,再與對方一同探索一個最適合目前的方法。
心理師的中立關係/觀點
佛洛伊德曾說過,心理師應該要成為「空白螢幕」,即是希望心理師成為一個盡量「客觀」的人/關係。例如當你描述妳男友時,不會擔心坐在對面的他,可能之後會遇到男友,因此想顧全男友的面子,因而保守的說你對男友的不滿,而讓對方有個錯誤的評估與判斷。
Photo Credit: 問8 如何面對處理情緒
最後,但不代表不重要,心理師會陪伴你走過每一個艱困的低潮與難解的情緒,心理師會與你討論面對情緒的處理方式,例如生氣時可以怎麼做、感覺不到愛時可以怎麼做,這會是心理師專業與價值的所在。
本文經問8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心理諮商費用好貴?有哪些免費管道?心理師告訴你見面都聊什麼
]
網紅理科太太先前賣心理諮商筆記掀起質疑聲浪,後來宣布全面退費,這件事讓更多人注意到心理諮商的專業問題,究竟誰有資格為他人諮商呢?Yahoo TV「彭博士觀風向」邀請臨床心理師劉仲彬,分享心理諮商時都在談什麼,並提供許多免費及有健保給付的管道,希望大家能注意自己心理的訊號。
心理諮商只是花錢聊天?資深心理師劉仲彬揭密(圖/Getty Images)
心理諮商是什麼?
針對個人自我探索,透過了解自己固定的信念、想法後找出盲點,可以針對這部分去調整。
誰有資格替人諮商?
由於常將較溫和的「諮商」來取代「治療」一詞,有些人會誤以為有「諮商師」,但台灣並沒有這個職業,也沒有「心理醫生」,目前只有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能提供心理治療。
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有何不同?
精神科醫師從醫學院體系畢業,可以對患者心理、身理評估,有開藥的資格;在台灣要成為臨床心理師和諮商心理師,必須讀到碩士畢業才能考證照,臨床心理師有受過神經心理以及生理學的訓練,可以針對精神病人治療或衡鑑;諮商心理師主要學習各種治療學派、諮商技巧,協助大眾緩解心理困擾。
精神疾病污名化
臨床心理師根據在第一線的觀察,約10幾年前精神科還不叫身心科的時候,常常掛號的人很多,診間外卻沒人,患者都坐到較遠處,等叫號時才進診間,雖然約7成患者都只是焦慮或失眠問題,足見患者對污名化的感受很重,後來改稱為身心科,避免延續污名化。
恐慌症是什麼?
主要由自律神經失調引起,因錯誤解讀身體訊息,例如呼吸不暢時會覺得快死掉了,但其實只是大腦判別現在應該要趕快呼吸而已,學會呼吸對恐慌症很有效,建議找醫療專業人士學習。
伴侶諮商
兩人吵架時常常會有刻板印象,會認為對方表達的話就是某種意思,透過專業的中間人重新解釋、澄清對方的觀念,建立新的路徑把訊息傳達給另一半,來釐清雙方訊息真偽或相處模式,但伴侶諮商目的並不是拯救婚姻或一段感情,主要是讓雙方和平相處,準備離婚但希望好聚好散的人也可以來,會建議伴侶諮商前,雙方先個別諮商一次,心理師在2人諮商時會有更完善的事前準備。
伴侶諮商主要目的不是勸和,而是讓雙方更了解彼此。(圖/Getty Images)
天氣會影響情緒?
溼度影響呼吸和氣血循環;缺乏光照就無法壓制褪黑激素,就會比較想睡覺,睡眠作息會不正常;天氣不好導致不能外出,會缺乏社交活動,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會被天氣影響,季節交替時會讓憂鬱症和躁鬱症變嚴重一些,但季節性交替的憂鬱傾向都是暫時性的,約持續一個月,不必太擔心。
哪些症狀出現該去諮商?
若出現想死、想不開的念頭,儘管不見得會真的去做,但這是一個訊號,若已經求助身邊的人,得到的回應都不是很滿意也無法解決問題,建議可以尋求心理師協助。
諮商費好貴讓人卻步?
坊間的心理諮商診所開價不一定,每次2千到6千都有可能,費用合不合理還是要看患者自己諮商後的感受,若想找較便宜或免費的管道,許多醫院有提供健保給付的諮商服務,不過只能隔周進行,衛生局也會在社區提供免費心理諮商服務,會有駐點的心理師,但每次諮商時間較短,或是撥打張老師生命專線1980,或是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也有提供免費諮商服務。
如何避免家人衝突?
婆媳、夫妻、手足、親戚,都會有各自的衝突,尤其過年過節一家人團聚,更是難免會有摩擦,首先建議將可能發生衝突的對象,和對方可能說的話預想一次,先擬定要應答的對話,第二,做好心理建設,親戚問討人厭的問題有時候是無心的,一年當中就這幾天比較難受,笑著點點頭帶過話題,告訴自己忍過就風平浪靜,或是找機會從現場脫身也是不錯的方法。
過年最容易和長輩衝突,預先心理建設很重要。(圖/Getty Images)
延伸閱讀
專業諮商師分享諮商跟一般聊天差別
專家:第一次諮商前你該做這些準備
責任編輯/謝宗諭
他提出的請求不合理,所以不想幫忙?心理師揭真相:你只是討厭對方
]
你分得出清楚「請求」與「強迫」的差別嗎?其實,與人對話的過程中,能夠對自身情緒觀察入微的人,也會懂得用健康方式控管情緒,然而,在人際互動中善於表達自身立場,更容易建立滿意的人際關係。韓國心理諮商師朴宰蓮於《我想跟你好好聊聊》一書中,教讀者辨別情緒與需求,從對話中改善與他人關係。以下為原書摘文:
辨別「請求」與「強迫」的差異
不說出來,別人是無從得知的。
為什麼需要請求?擁有健康自我的人,會將提出請求和幫助視為可以與對方拉近距離的機會。然而,許多人就算知道自己需要他人幫忙,也不一定會具體提出請求,而是一味地等待對方主動察覺,對方要是沒有主動給予協助,還會對此感到心寒、批評對方,甚至斷絕關係。
擔心被拒絕、擔心受傷、擔心自己顯得無能,擔心對方不便、不想欠人情,沒有請求別人的習慣等⋯⋯因為這些種種理由而不主動向對方開口。
延伸閱讀:
為何我說話沒人想聽?溝通專家教你「8個小細節」觀察聽眾反應
然而,仔細想想我們過往什麼都不說,卻期待對方主動察覺的日子,就會發現我們不僅沒有機會與對方好好對話,對方也對於這樣的我們感到煩悶不解。
只要我不說,對方就一定不可能知道。請各位務必要記住:
我可以獨自做到什麼程度?
到了哪裡就需要別人幫忙?
想要自行處理哪些部分?
想和對方一起進行哪些部分?
把這些事情說出來,這是把對方當真正人生伴侶或夥伴的尊重。也請各位試著去相信,大部分人只要是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都會想要答應對方的請求。請求與強迫的差異在於一個是「欣然」,一個是「勉強」。
延伸閱讀:
邀約信怎麼寫?寫愈長愈好嗎?專家親授「5關鍵」有效減少溝通成本
為什麼會強迫對方?因為認為自己有權有勢,認為「我才是對的」,也有可能是不曉得如何用正確的方法提出請求。這種時候,人們通常就會選擇即使動用自身「力量」,也要改變對方。比方說,親子之間起衝突時,往往不是用「請求」的方式向子女提出要求事項,而是為了讓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濫用了「權威」的力量。
強迫,不僅沒有考慮發言者的需求,還帶有絕對不允許對方拒絕的強烈意志,倘若對方拒絕,就會讓對方難堪,讓對方害怕,甚至讓對方感到罪惡,也勢必要達成自己的目標,可說是帶有狠毒又暴力的力量。
反之,請求是展現請求者的需求,帶有就算被對方拒絕也無所謂的開放心態,就算對方拒絕了自己提出的請求,也會盡量理解並接納包容對方。
在一段容許拒絕的人際關係裡,有著深厚的信賴感與心理上的安定感,在一段存在暴力的人際關係裡,則有著很深的不信任、不安感與憤怒。這便是兩者之間的核心差異。
欣然與勉強,是區分請求與強迫的關鍵字。
區分請求與強迫,不是說話技巧,而是人際關係
假如對方是你討厭的人,卻握有權力,並向你提出了一項請求,那麼,對方的請求聽在你耳裡就很可能會是困難的強迫;反之,假如你手中握有的權力比你討厭的人大,那麼,應該就不難以「No」來回應對方提出的請求。另外,假如對方是你感謝或心愛的人,那麼,你一定會把對方說的話聽成是請求,也會欣然提供協助。
我們往往會說:「因為對方的說話態度令人不悅,所以不想幫忙」,但其實應該是自己早已對這個人感到厭惡所致,就算用其他理由來解釋,最終,只要討厭這個人,他所提出的請求永遠都會被我們認定為是無禮、莽撞或思慮不周的。
如果是自己真心喜歡、珍惜的人,不論如何都會想要幫助對方,就算真的無能為力,也會向對方說明清楚,共同尋求其他解決對策。因為在我們的基因裡,都存在著想要藉由互助合作來維持健康共同體的需求,只是在抗拒這份需求的理由當中,存在著受傷經驗與厭惡對象罷了。
(本文摘自/我想跟你好好聊聊:願我們跟大象一樣,用大耳朵認真傾聽,在關鍵時刻說出真心,擁抱彼此的關係/漫遊者文化)
未來心理治療、諮詢也能健保給付?健保署長這樣說:
]
健保署已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擬定說帖,以盡速討論將諮商心理治療納入健保給付。 圖/freepik
百萬YouTuber理科太太(陳映彤)日前推出「諮商筆記」線上課程引起爭議。就衛福部統計,西醫門急診看診精神、行為和神經發展疾患人數持續上升,108年就醫為每10萬人11126人看診,110年增為每十萬人11627人,依全國約2300萬人估算,逾267萬人因精神疾病就醫。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為在醫療機構服務的諮商心理師,於心理治療時爭取健保 給付,以服務更多患者。健保署已請全聯會擬定說帖,接到說帖後會盡速舉行會議討論及評估。
● 於醫院工作諮商心理師 爭取比照醫師、臨床心理師納給付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蔡曉雯說,依衛福部統計,國內需要心理治療人數眾多,但在醫療機構進行心理治療人員,包括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人數不足,常無法及時提供治療,期盼目前在健保合約醫療機構的諮商心理師,在為病人提供心理治療服務時,應比照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可獲健保給付,預估人數約近300人,往後接受醫師醫囑讓民眾盡速獲得治療。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張家銘說,許多人需要心理治療、諮商,目前醫院、診所多提供自費服務,每次花費須3000至5000元,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負擔,這是目前狀況。在醫療機構服務的諮商心理師服務想要納健保給付,張家銘說,健保財務有限可能很難再提供更多空間給予給付。
健保署長李伯璋說,於醫療機構服務的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人數確實不足,無法完全滿足患者心理治療需求,諮商心理師充滿熱忱,如果認為諮商心理師在治療病人方面有所不足,或許可以研議配套措施,費用方面或可透過部分負擔,使用者付費精神,以讓患者盡速獲得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大家應「正向思考」一同創造好的醫療環境,讓民眾獲得最好的醫療服務。
● 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 角色任務大不同
健保制度為民眾生病屬於心理治療範圍,健保才會給付,若民眾出現心理、婚姻、親子等困擾,未到達精神疾病診斷時而尋求心理諮商 ,健保並不給付,這是合理的。蔡曉雯說,目前健保財務吃緊,未來應也是如此,如要將心理諮商納入健保給付,確實是滿困難的,也會拖垮健保財務。因此,這次才會以在醫療機構服務的諮商心理師為主。
衛福部心理健康 司長諶立中說,健保是針對疾病患者提供醫療給付,而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訓練目的、專長不太相同,臨床心理師是針對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心理治療,而諮商心理師為人際關係等一般諮商,而醫院服務的諮商心理師提供心理治療納入健保給付,此由健保署評估。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陳依婕說,健保署日前邀集精神醫學會及臨床心理師學會共同討論此議題,但兩團體認為於教考訓用上都與諮商心理師不同,不贊成納健保給付。目前了解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訴求,傾向讓醫療機構服務的諮商心理師為患者進行心理治療時可以納入給付,目前已請全聯會擬定說帖,接到說帖後會盡速開會討論及評估。蔡曉雯說,說帖部分全聯會仍在研議,將盡速送至健保署。
終結單身的機會來了! 心理測驗找出桃花從哪來&對象特質
]
記者林孝庭/台北報導
當聽到情人節要來了,你是開心還是覺得眼神死?各大電商推出節慶折扣,卻不忘提醒你購物車的東西只能靠自己結帳,沒關係!心理測驗幫你找到桃花從哪裡來,讓你不用在接下來的七夕情人節、聖誕節等日子裡,對著別人冒出的粉紅泡泡滿是羨慕和嫉妒。
命理師呂維霖老師幫大家測試看看,如果想找新戀情,桃花可能來自哪裡?透過心理測驗找到可能的方向,以及對象的特質,讓情人節不再只是個有購物折扣的普通日子。請平心靜氣思考一下,以下四個選項,提到哪一件事會讓你感到放鬆愉悅,甚至是有衝動想要馬上得到的?1.旅行2.美食3.鑽戒4.紅酒。
▲出外旅行示意圖。(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選項1旅行
選擇旅行的你,最有可能從學校同學、公司同事或進修學員中找到另一半。個性相較傳統的你,喜歡的對象是擁有比較強的家庭觀念,待人處事有禮貌、做事認真,而且相當有責任心,並擁有你特別崇拜的特長。
▲享受美食示意圖。(圖/翻攝自pixabay)
選項2美食
選擇美食的你可以嘗試透過網路交友以及婚姻介紹所擴展交友圈,來找到未來的另一半。你挑選對象完全憑自己喜好選擇,沒有太過長遠目的,甚至有些感情秘密不方便讓人知道,例如近期只想找一夜情,而且特別對留絡腮鬍的人很有感覺,但無法透過親友轉介,最好的方法就是「擴大機會、集中選擇」,那麼網路交友和婚姻介紹所會是最好的選項。
▲欣賞鑽戒的示意圖。(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選項3鑽戒
選擇鑽戒的你最適合靠親友牽線。對方條件優秀是你最看重的特點,包括要有優秀的財力,最好是有車有房,這樣的人透過親友長輩協助更能讓匹配變得順利,而且你看中兩人在愛情關係之中的平衡,彼此三觀且同在一個水平會讓你感到相處舒適,因此門當戶對是一切的前提。
▲品嚐紅酒示意圖。(圖/Unsplash、Pexels)
選項4紅酒
選擇紅酒的你可以試著從酒吧、KTV、品酒會、聚會等地方發展。你比較重視精神上的滿足,只想要快樂自在,彼此對上眼的那種觸動感覺能讓你快速陷入愛戀,因此你的對象很有可能是廣告看板上那種穿著休閒版西服的男子在餐廳拿著紅酒杯,或是下班來不及脫掉工作時穿著的緊身裙出現在酒吧的女子,現代都會男女的形象會是讓你動心的目標。
※本文為大眾占卜,結果未能與個人生活完全對應,請理性判斷並自行斟酌有共鳴之訊息。
►命理哲學呂維霖◄
專業命理諮詢30年,擁有哲學碩士、哲學諮商、中國二級心理諮商師、NGH催眠師執照身分,精研紫微斗數、姓名、陽宅、人相。曾與《姊妹淘》、《新聞挖挖挖》、《女人234》、《風水有關係》、《媽媽與寶貝》、《FG美形雜誌》、《周刊王》合作。
我的孩子是同志怎麼辦? 諮商師: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
台灣同性戀者約佔5%。身為父母,多半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同志,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盧美妏表示,父母不能選擇孩子的性傾向,若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情況陷入僵局,建議主動尋求專家協助,以免造成家庭更負面的影響,「給孩子一個相信父母的機會」。
根據中研院《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對5千名以上受訪者展開10年追蹤。自我認同為同性戀者佔5%,雙性戀比例佔10%(不含認同為同性戀者),加總為 15%。
根據調查,民眾不支持同性戀的原因包括不符合子女最佳利益、不能生小孩、男男性行為是愛滋的主要感染途徑、家族稱謂問題、會有越來越多同性戀等。
「如果,你的孩子是同性戀,你能接受嗎?」盧美妏回憶某次出席演講活動,主題是關於「多元性別心理議題」,台下有一位教授舉手提問,台下也一片譁然討論聲。
盧美妏表示,身為父母,多半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同志,異性戀雖然不一定幸福,但同性戀卻會遭遇許多異性戀難以想像、甚至一輩子也不會碰到的挫折與磨難,而父母肯定不希望孩子受罪,「若我的孩子是同性戀,我會讓他知道他可能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會讓他知道,無論如何我都會陪伴他。」
她回憶個案K,高中就讀男校時和同學偷傳曖昧紙條,母親無意間發現但不敢打草驚蛇,直到K交了第3任男友時被父親發現、父親震怒之後要求K去看精神科醫師,K因憂鬱症休學。
盧美妏表示,孩子大多是無法選擇自己要當個異性戀或同性戀,也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能否全然接受這個與眾不同的自己,以前曾聽老師說過:「接一個同志個案,等於接了一個家庭。」在父母得知孩子是同性戀的那刻起,同一扇櫃門反轉,整個家庭都進入了櫃子。
無論父母接受與否,多元性取向的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無法預期的需求、一些正常性向無法理解的困難,這時候該怎麼做呢?可以參考以下三點建議:
1雖然你不是同性戀專家,但孩子需要父母。
2父母不能選擇孩子的性傾向,卻能影響孩子探索自己的過程。
3主動尋求專家協助。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情況陷入僵局,一定要適時求助,以免造成家庭更負面的影響。
原文出處:台北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陪你談心解憂!AI機器人當線上諮商師 試用者大感意外
]
人工智慧(AI)在不少領域都已發展得十分完善,能夠開車、當客服,還會寫詩,不過AI究竟能不能取代人類,目前仍沒有定論。國外一家心理健康應用軟體開發商,近期開發出「心理師AI」,而且已經嘗試用AI替用戶諮商。
據《地鐵報》(Metro)報導,心理健康應用軟體Koko的創辦人莫里斯(Rob Morris)近期在推特發文表示,該公司推出了AI聊天機器人GPT-3,能夠用來諮商,而且已經跟4000名個案會談過了。
We provided mental health support to about 4,000 people — using GPT-3. Here’s what happened 👇 — Rob Morris (@RobertRMorris) 2023年1月6日
莫里斯表示,這款機器人並不是獨立運作,而是在專業團隊監督下回覆訊息。不過該團隊發現,個案給AI的回應評價更高,甚至高於真人諮商師,而且回覆時間也少了50%。
雖然測試過程獲得的反應很好,但該公司目前並沒有實際使用這款聊天機器人。因為莫里斯發現,一旦用戶發現回應的是機器人,就失去了被同理的感覺。用戶會認為機器人的回應都是空洞不真實的。
除此之外也有網友反應,個案應該要知道自己對談的對象是機器人而不是真人,而莫里斯則強調,在測試AI回覆之前,公司會先發送免責聲明,提醒用戶這則回覆是「與Koko Bot合作編寫的」。接受測試的也都是團隊的員工,並不是在用戶不知情的狀況下測試。
回到上一頁